241.中醫學術發展源遠流長,百家爭鳴,但仍有部分學術問題隱晦不明,多有文章論述十二經脈之循行規律,鮮有文章詳細論述十二經之氣血運行始自手太陰肺經。
242.七八分飽,營養正好。古代老中醫有一句話: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這句話可不得了,救了無數的人。必須有饑有寒,才能調動你身體適度的抵抗力。
243.中醫使用富碘中藥治療癭病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244.結論中醫灸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療效確切。
245.運用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方法,對艾滋病臨床表現進行辨證分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246.更糟糕的是,他們那些坑人的中醫藥方喜歡對瀕臨滅絕的動物下手。
247.目的:探討中醫中藥治療幼年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與優勢。
248.擅長運用中醫經典理論,治療疑難雜病,臨證突出“抓主證,用經方”的辨證思維特點,診病重視脈診。
249.因為中醫自身確實存在著不可磨滅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它在治病救人方面的功績。
250.上海港華醫院中醫科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及研究,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失眠癥,都可運用針灸對癥施治。
251.本文以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中醫藥文獻為研究對象。
252.省中醫院營養醫師許欣筑說,苦瓜能清暑瀉火,解熱除煩,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
253.它在兩陰之間,中醫又稱會**,丹道修煉中稱,之為死活根、復命關。
254.“中醫要擺脫目前拿著金碗討飯吃’的尷尬,最重要是‘卓然自立’,創新發展,與西醫和諧共存。
255.“醫道相通”啟示我們道教文化對中醫養生思想有一定影響。
256.目的:探討運用傳統中醫療法治療皮肌炎。
257.但中醫有“苦寒敗胃”的說法,因此苦味食品不宜過量,過苦則易引起惡心、嘔吐、敗胃等不適應癥狀。
258.那時中國人根本不信西醫,只有極少數快死了的人,在中醫沒有轍的情況下,才送去看西醫,死馬當作活馬醫。
259.中醫辨證以肝腎不足,瘀血阻絡多見,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一定的近期療效。
260.公主嶺市中醫院本著救死扶傷、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對艾滋病患者做到盡職盡責、一視同仁,受到患者的贊譽。
261.現在病房開展的推拿、按摩、捏積等中醫手法也將在門診普遍推廣。
262.目的探討中醫傳統療法浴足、耳穴貼壓對失眠的治療、護理效果。
26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中醫科張守杰指出,《本草求真》中有蘿卜“解附子毒”的記載,但無“解人參”的記載。
264.國都中醫門診部原來是將商品藥“乙雙嗎啉膠囊”等分裝后,另起名“克屑靈膠囊”出售的,海淀區衛生局已對此行為進行了行政處罰。
265.陰陽學說是中醫研究綱領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學說屬于富含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古代哲學思想。
266.烏梅中醫臨床內服外用均有奇效,但常被杏、山杏、山李、桃、陳烏梅、訶子等偽劣品所混淆,從來源鑒別、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四方面可將它們相互鑒別區分開來。
267.三焦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后世針對三焦的理論起源、結構部位、生理功能等諸多方面一直爭議不斷。
268.探討甲狀腺結節中微鈣化和血流動力學指標,作為中醫癭瘤痰瘀內結辨證客觀化指標的可行性。
269.所以中醫才能總結出一些基本的治療原則、久試不爽的固定方劑,也才能不斷生產“成藥”。
270.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271.藥浴是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即在沐浴的溫水中加入中藥的煎煮液或提取物,從而發揮治療作用,療效與內治法有異曲同工之效。
272.原發性骨質疏癥,中醫學者多從血瘀論述,而瘀血在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的致病作用未予重視。
273.毛囊炎系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癥,類似中醫的“發際瘡”“須瘡之類。
274.目的制訂小兒蛔蟲病中醫藥診療指南。
275.方劑學研究是中醫現代研究中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對于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和中藥新藥的研制開發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76.傳統中醫的四種診斷方法:望聞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