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哥命楚夕在珂瑯山接應援軍,但王恭將舉兵討伐司馬尚之,殷仲堪分給二哥五千精兵,要二哥和楊佺期赴湓口討伐江州刺史王愉,根本沒心思理會大雁山戰役。
2.臣自始與舉兵,周游征伐,與?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
3.明末吳日生在長白蕩舉兵抗清,用踏白船訓練義軍。
4.雷再浩又令伍成元等暗地制造各色號旗及刀槍器械,約定于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八日在新寧、全州兩地同時舉兵。
5.其時官養盧龍,寵以金紫,奉以名州,養之已極,而不能懷我好音,舉兵內伐,遂成讎敵也。
6.阿叔隨舞陰侯舉兵反莽在先,數十騎痛擊附逆賊兵在后。
7.后面騎馬而奔的張楚軍死傷更是數不勝數,張楚軍的嚴重受挫,使得秦軍再次聲威大震,人人高舉兵器,吶喊“威武。
8.他們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這種思想,正是舉兵起義的大好時機。
9.信陵君高舉兵符,篩選了八萬精兵,打敗了秦軍,解救了趙國。
10.呵呵,要是拌點老干媽什么的,估計味道更好!知道吳廣為什么找陳勝一起起義嗎?當年吳廣找陳勝提議一共舉兵抗秦,陳勝曾猶豫過。
11.故為今之計,當宜提劍揮戈,舉兵故都,扶危救難,秉行大義,存繼公室,則三晉之人,莫不額手稱慶,感恩不盡也。
12.高皇帝舉兵滅暴秦、平西楚,立起大漢民族的脊梁,文景之治筑起大漢帝國的高墻,漢武帝北擊匈奴南平諸越。
13.不料張角起義被告密,匆忙之下舉兵,四處征戰,劉星一家也被戰火禍及,父母雙親皆亡,只留八歲劉星茫然存世,幸得遇石柱山活神仙左慈,拜入石柱山門下。
14.夏桀荒淫施暴政,天怒人怨舉兵擊。
15.“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16.初,紀之舉兵,皆太子圓照之謀也。
17.憶往昔,秦月蘇皇瑾筠一紙婚書將那女子賜予了蕭氏長子,蕭岈子眼見摯愛成了長子之妻,終是沖冠一怒為紅顏,聯初云白氏舉兵,是日兵臨城下……
18.高皇帝舉兵滅暴秦、平西楚,立起大漢民族的脊梁,文景之治筑起大漢帝國的高墻,漢武帝北擊匈奴南平諸越,東掃衛朝西開絲路,拓地萬里造就強漢風采。
19.他要立即舉兵向倫敦挺進。
20.高麗、百濟,脣齒相依,競舉兵戈,侵逼交至。
21.張煌言舉兵抗清而能下浙東,王荊公奪河西乃首功。
22.朱允炆之叔朱棣以“清君側”,誅齊、黃為名,歷時舉兵南伐,發動“靖難之役”。
23.當年的舉兵,還不是宦豎柄朝,垢蠹紀綱,銓貢失才嗎?攻破汝州后,自己代黃巢傳檄:各宜守壘,勿犯吾鋒!吾將入東都,即至京邑,自欲問罪,無預眾人。
24.誕初討元兇,豫同舉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勛。
25.何不早勸唐公舉兵,而推遷不已!且公為宮監,而以宮人侍客,公死可爾,何誤唐公也!
26.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27.況乃舉兵內侮,逞肆奸回,斯實惡熟罪成之辰,決癰潰疽之日。
28.卓初入朝,二君勸用善士,故卓相從,而諸君到官,舉兵相圖,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
29.這次起事,乃是八州并反,同時舉兵,其勢之大非同以往,豫州各路官軍都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30.少年天子舉兵親征,壯士鐵血,人心所向,大敗梁國精衛軍。
31.西夏舉兵東下,直犯南唐國,戰火的蔓延下,百姓苦不堪言。
32.尊公舉兵,今偕行則不可,留此則及禍,奈何?
33.慶尚道宜寧郡的儒生郭再祐散盡家產,率先招募義勇之士舉兵抗日,他穿紅衣服騎馬指揮戰斗,自稱“天降紅衣將軍”。
34.他見三思與韋氏宣淫謀逆,就奮然而起,舉兵入宮,殺了三思、韋氏并一班助惡之徒,迎立睿宗。
35.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越南敢不顧中國的反應捍然舉兵,可以說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七十年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的失敗。
36.四月,盧龍節度使李可舉因義武節度使王處存暗通李克用,深為憂慮,與成德節度使王?結盟,舉兵進攻義武,派遣大將李全忠率軍攻擊易州,王處存領軍三萬抵抗死戰。
37.你看,袁術篡逆,天子詔令各地諸侯舉兵除賊,可是他們坐觀成敗,單等著看我的笑話。
38.王朝末期,統治者橫征暴斂,宮廷生活腐化,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哈瓦利吉派和什葉派多次舉兵反抗,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
39.伯爵舉兵對抗國王。
40.知理而后可以兵舉兵,知勢而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
41.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42.中國歷史上,匈奴曾多次舉兵南下,進犯中原。
43.與此同時,信王聯合勢力謀叛,舉兵入京。
44.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和工,隨時變化,以為紀鋼。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45.崇慶元年正月,契丹人耶律留哥聚眾于隆安舉兵反金,自封為都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