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造句,書齋造句大全

1.普救寺,聽一回大鐘樓的鐘聲,走一段塔院回廊,一座西廂書齋,一段待月西廂下,迎風塵戶開。

2.端硯不僅實用,而且是書齋里高雅之至的藝術品。他把它鑲在一把匕首的柄上作為裝飾。

3.他從書齋中走出,大筆如椽,滔滔善辯,與那些錯誤的觀念為敵,戰斗到底,為紀的人類思想增添了亮麗色彩。

4.野客思茅字,山人愛竹林。琴尊唯待處,風月自相尋。小徑偏宜草,空庭不厭花。平生詩與酒,自得會仙家。亂竹開三徑,飛花滿四鄰。從來揚子宅,別有尚玄人。風筵調桂軫,月徑引藤杯。直當花院里,書齋望曉開。

5.大伯在落霞城的景苑書齋給我找個學徒的差事,平時打掃書齋整理書籍,最主要我可以在那里看到這里沒有的書籍。

6.《柳南隨筆》里還有位教書的錢圓沙先生,晚年坐不住書齋了,“芒鞋竹杖”,喜歡周圍到處溜達溜達,有時候后面還跟著學生。

7.理論的生命力,不是在書齋中,不是在玄談中,而是在發展的實際中,在干部群眾的思想關切中。

8.年輕干部中,從家門到校門再到單位門的“三門干部”不在少數;青年學者中,也不乏困守書齋“兩耳不聞窗外事”者。

9.空有一腔報復,卻只能每日寄情于山水琴曲之中,書齋墨舍,皓首窮經,真讓人心有不甘、扼腕長嘆吶!只怪我當時未聽先生之言,韜光養晦,藏鋒斂鍔,才落得今日下場。

10.虞先生當時便是我家書齋??停腋敢暺錇榧倚值牧寂笠嬗?,十分贊賞他的才華,尤其是他年輕英俊,詩品、書法已聞名社會。

11.我們現在的許多雜文家,大多是書齋里的論客,電視機旁的評論員,報紙“雜聞”的歸納者。

12.青澀的歲月常常是一生人最緬念的歲月。未必都是密樹濃蔭、遠山含翠的金粉記憶;也許是一個看云的心愿在嚴師的書齋里破滅,也許是一次黃昏的約會在聽雨的殘荷邊落空,幾十年后對著飄霜的兩鬢細細回想,心中塵封的懊恨一瞬間竟給冉冉飄起的暖意蓋掉了。董橋

13.弟子虹福請我為她的書齋取個名并為之手書翰墨。

14.綠竹環抱的書齋中,一個慈祥的老者抱著一個可愛的女娃,面前攤著剛開頭的史稿。

15.“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深圳大運會執行局局長梁道行用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書齋的題聯,為深圳大運會開、閉幕式確定了總體框架和方向。

16.《十竹齋箋譜》是文人書齋氤氳的品味,扇面更是文人生活品味的詩意化再現。

17.說到文人書房的內環境,明代戲曲家高濂在養生專著《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中這樣描述說,“書齋宜明靜,不可太敞。

18.倘若智永書齋內旁搜遠紹博涉諸家,書齋外情縱山川意馳草木,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必定更加豐富多彩,筆下自有新氣象。

19.那一年,我們參觀金庸新居書房,有人贊嘆說:“怪不得寫得那么好!”可是,他所有的小說都不是在那間豪華書齋里寫出來的,他的財富,同他的寫作才華,是完全兩回事。

20.科學理論,不該是書齋中的窮經和學者之間的玄談。

21.因書室常備有蕓草,又是藏書的地方,故稱書齋為“蕓窗”、“蕓扁”、“蕓署”、“蕓閣”、“蕓省”、“蘭臺”等。

22.學者的天地在書齋。

23.古今中外的學者,絕不僅僅在書齋爬梳文字,皓首窮經,他們歷來重視游歷以增見聞,以證載籍。

24.我的《香港三月》集結出版后,我又斷斷續續地寫了一些東西,如我的父親張匹青、長島舊事、香港風情、書齋拾零、日記摘抄及詩歌等。

25.劉桓又很充實,獨守書齋,坐擁書城,整日神游在古文字研究領域。

26.以上各類,凡經史之雋妙作品,包羅待盡,評者以曾公編此書膽氣頗太,今由兒校正,一俟正竣,當付版制印,諸弟等可手執一部,為書齋之消遣品可耳。

27.佟少爺,這么間小書齋哪屈得了您的尊,宋狀師的家宅就在不遠,咱們簽契約他也好作個證不是?

28.但我們的先哲孔子的思想不是在書齋里苦思苦想,www.9061xoxo.com而是在周游列國的顛沛中與弟子一問一答中產生的。

29.陳志聲出生于*彎臺中沙鹿,字谷音,書齋石溪草堂。

30.春節,爆竹聲聲,的吳海京終于按捺不住,他躲進書齋,決心踵武前賢:“溫國公先生,我追隨你來了!”。

31.細看書齋內的陳設,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家居擺設,條案方幾,繡墩坐榻,書函畫軸,水石盆景,其式樣質地一絲不茍。

32.在他看來,邏輯就像數學一樣,是可以關起門來在書齋里研究的,“閉門造車”,仍然可以“出門合轍”。

33.梁漱溟不是書齋型的學究,亦非耽溺于玄理的空想家,一生孜孜致力的是迫在眉睫的“中國問題”,一切心思圍著它打轉;交游政學兩界,以“救國建國”。

34.香港尺金寸土,書齋小而鬧書災的讀書人,比比皆是,甚至有連小書齋也沒有的。

35.白發蒼蒼的侍仆一面坐在那里打瞌睡,一面靜聽大書齋里公爵的鼾聲。

36.還記得三十年前的一個冬日,師父將我叫到他的書齋,送了我這把寸芒劍,命我下山任俠闖蕩,扶危濟困。www.9061xoxo.com

37.據我自己的經驗,幾乎沒有遇見過一個喜歡遠行的現代流浪者是偏激、固執、陰郁、好斗的。反之,那些滿口道義、鄙視世情的書齋文人如果不得已參加某種集體旅行,大多連誰推扛行李、誰先用餐、誰該付款等瑣碎問題也無法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