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造句,修史造句大全

1.中國古代關于史家修史致禍現象的探討十分豐富。

2.南北朝時,開始出現修史局和公卿宰相監修國史的情況。

3.這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構成古代官方的一種修史體系,它既有動員全國之力、使用激勵機制的經驗可資借鑒,也有官場人浮于事、散漫無紀的教訓值得汲取。

4.修史有記載,古道石泉印早在上古時就已失傳,沒有想到泉林宗竟有古前玄法的傳承!

5.黃氏對徐氏兄弟的《修史條議·理學四款》一一駁詰,最終促使徐氏兄弟放棄設置《道學傳》。

6.在這部書里,編者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供統治者借鑒,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魏晉以后,置著作郎、撰史學士,算是有了正式負責修史的官員。

8.文人就是文人,出口成章,他意思是蔡邕是曠世逸才,并且熟識兩漢的事,應該讓他繼續修史,以為一代大典。

9.盛世的修史與修志往往是同步的。

10.還有由于修史者缺乏自然科學知識,在時憲志中編進了三卷八線表,這是初中學生數學教科書中的對數表,和清史風馬牛不相及,寫在歷史書中,實屬不倫不類。

11.孔子這位至圣先師的修史行為,令歷代君主找不到禁止私家史學的法理。

12.史家傳統中有兩個觀念是很重要的,一是宗旨,修史之目的是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13.但是,迄今為止,國家一直沒有成立國史館這一重要的修史機構,使得編修清史、民國史,乃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重要工作始終處于學術研究的狀態。

14.章學誠是清代著名的史學家、目錄學家,畢生致力于講學、著述和纂修史志。

15.“雖然是國家修史,但是不能等同于過去的‘官修正史’。

16.另外,由于唐后期五代藩鎮割據,戰爭較多,中央王朝自顧不暇,實錄不全,后代的修史者所憑借的實錄有限,從而使這一階段的史料稀少,記載零亂。

17.明代中后期的私人修史,形成嚴肅與諧趣兩種流派。

18.萬斯同“請以布衣參史局,不置銜,不受俸”,客居京師江南館修史

19.其后的官修史書也曾特意載錄此事,只是因為要為尊者諱,只含糊地寫道:……公遭豪奴折辱,強受之,而心以為恥,遂暗生發奮自勵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