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目前福建省的早稻進入有效分蘗終止期,專家提醒可抓住未來一周晴好天氣時段及時進行烤田,以控制無效分蘗。
62.綜合分析結果,提出選用分蘗力強的羊草種群,增加種植密度能夠有效提高羊草的種子產量和產草量。
63.通過調查被害和未被害基因型的分蘗情況,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溫度效應。
64.但是,對于分蘗芽形成和伸長的分子機理卻是一無所知。
65.合理運籌肥水,促苗早發,培育小麥冬前壯苗,同時控制春季無效分蘗,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使小麥生長壯而不旺,也是預防后期脫肥、早衰的重要措施。
66.江南大部降水偏少,日照較充足,利于早稻曬田,控制無效分蘗。
67.江南和西南稻區應抓緊整地漚田,避開強降水天氣適時移栽水稻;華南已進入分蘗期的稻田要保持淺水勤灌,促進分蘗。
68.深耘斷根可以切斷部分根系,減少植株吸收養分,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是控制旺長的傳統措施,對減少無效分蘗、改善群體結構具有明顯效果。
69.有些小麥和裸麥大量分蘗。
70.與常規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鴨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株高、葉面積指數、生物量有減小的趨勢,而且在有效分蘗期和幼穗分化期存在著顯著或極顯著差異。
71.父本明恢有分蘗能力強、生育期長及葉片數多等特性。
72.經過三年的試驗,對草地早熟禾各品種的保苗率、蓋度、抗病率、抗鹽堿、分蘗力等指標進行了調查、記錄和分析。
73.適當的農作措施,如增加小麥密度、使用分蘗力強的品種,可以有效控制晚春雜草的發生。
74.專家提醒,對于長勢較差或仍未分蘗的小麥地塊可趁墑追施冬肥,培養壯苗。
75.在促進水稻分蘗的同時,控制無效分蘗。
76.此外,日照持續偏少也給早稻露田控制無效分蘗帶來不便。
77.隨種植密度下降,分蘗力較弱的組合產量顯著下降,而分蘗力較強的組合產量沒有差異。
78.基本上說,高溫促進葉片萌出速率并加速分蘗出芽。
79.未灌溉和只灌過一水的地段,要及早澆好返青水,但是一類苗要適當推遲澆水,以避免返青后無效分蘗增多,抗逆性下降。
80.稻苞蟲:防治指標,在成蟲盛發期重點查看葉色嫩綠,生長茂盛的稻田,凡水稻上有卵以上,或分蘗、孕穗期有幼蟲,應進行施藥防治。
81.初步研究了稗草的出苗規律、生長高峰期、分蘗和分枝特性及物候期。為研究本地區稗草的生態學規律,實施科學除草提供了依據。
82.成熟時測定,灌漿期處理的水稻根表鐵膠膜鐵的含量變化比較大,分蘗期和拔節期變化比較小。
83.旱育長秧齡拋秧拋入大田后分蘗早、快、足,單位面積容納的穗數與穎花量多,能夠發揮群體優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84.水稻株高、有效分蘗、空秕率均隨施肥量增加而增加。
85.目前我省越冬作物正處于春長春發的關鍵時期,冬小麥下旬起返青起身進入春季分蘗發棵生長階段;淮河以南地區油菜,部分開花。
86.分蘗期是兩地小麥生育時期變化的轉折點,是環境與群體的“緩沖者”。
87.遲播小麥越冬葉片少,健全根系形成晚,植株易受凍害要早施臘肥,在底以前結合中耕松土壅根,每畝施灰雜肥克左右,以防凍護苗,保護好分蘗節。
88.該草種生長快,分蘗力強,再生性好,產量高,是一種優良的飼料用草。
89.在產量損失構成中,有效分蘗數的減少為主要因素。
90.省農科院小麥專家曹承富認為,冰雹造成的重災麥田,殘留莖數較少,但殘茬仍貯存有養分,只要加強管理,促使原來的無效分蘗和新生分蘗成穗,仍有一定收成。
91.二水后,三水要緩,一般在第二節間定型,無效分蘗死亡后再灌三水。
92.氮最大效率期小麥在拔節至孕穗期,水稻在分蘗至拔節期,玉米在大喇叭口期,番茄在結果期,白菜在蓮座期,向日葵在花蕾期,大豆在初花期等。
93.SMBN在孕穗期出現最低值,各處理固定態銨在分蘗期出現最低值。
94.在腋生分生組織分化形成分蘗芽以后,MOC然在整個分蘗芽中表達。
95.水稻產量作為主要的育種目標性狀,直接受到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和單株有效分蘗數等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96.“怎么不曬?不曬田,水稻無效分蘗增多。
97.注冊品種因其分蘗能力選定。
98.創造有關分蘗的突變體和分離相關基因,是研究分蘗調控機理的基礎性工作。
99.如果未及時補種,也可在麥苗出現分蘗后,就地進行疏苗移栽,選擇同塊麥田苗齡一致的健壯麥苗邊移邊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