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子死了以后,“和為貴”行不通,皇室發動了一次政變,由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策劃,滅了飛揚跋扈的外戚*貴蘇我氏。
2.若泰始之朝,身非外戚,與袁粲群公方驂并路,傾覆之災,庶幾可免。
3.宗正寺:官員全為皇族,掌天子宗族譜牒及外戚事務。
4.同福房發,比臺門中諸房都發,外戚是英國代辦,長兄是商會理事,老朽都得罪不起,鑒諒鑒諒。
5.褚蒜子又想到自己的父親褚裒,征他入朝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遭到不少大臣反對,擔心外戚干政、皇權旁落。
6.政變已經開始,大將軍孫吉已經被關了起來,換上了外戚勢力的沈詠,右丞相已被沈千智給罷免,大權獨攬在這沈千智手上。
7.騁駑駘于修路,慕騏驥而增驅,卑俯乎外戚之門,乞助乎近貴之譽。
8.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員,其人先前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9.有以中常侍張讓為首的閹宦一黨,以袁槐、楊彪四世三公為首的朝臣世家一黨,以何進為首的外戚一黨,還有王允、蔡邑、鄭玄、皇甫嵩等清流人士為首的北軍、清流派。
10.太宗以無忌佐命元勛,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令出入臥內。
11.事實上,有清一代,無宦官之亂、無外戚之禍、無荒淫昏戾之君,無帝后被廢被殺,應該算是“安定團結”。
12.后來元愉外放擔任相州刺史,憤而于鄴城起兵稱帝,討伐宣武帝和外戚高肇,結果兵敗自殺;楊氏當時正懷著身孕,以“戮至刳胎,謂之虐刑,桀紂之主,乃行斯事”。
13.橫行京師,外戚把持國朝,不都是皇帝昏聵無能的緣故嗎?旬月前,周異曾風聞河水在金城郡一帶可能潰出的消息。
14.閹宦當政,外戚專權,苛捐雜稅,更兼當今圣上不思理政,卻偏好行商,放任下面官吏為非作歹,不聽忠臣之言,卻信奸妄之語。
15.方今外戚豪盛,陽道微弱,斯豈嘉瑞乎?
16.自是之后,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
17.也沒有兄弟姐妹外戚等,家里在幫襯資助。
18.興平乃是朕的股肱之臣,朕怎么不會相信呢?只是你剛才說的世家外戚把持朝政,卻有點危言聳聽了。
19.加世數已遠,胤嗣衰陵,外戚尊屬,不宜使墳塋蕪穢。www.9061xoxo.com
20.誅殺韋溫、紀處訥、宗楚客、武延秀等人,凡韋氏、武氏的外戚都加以誅滅。
21.渠家戚族無多,翁死遂無人主持,僅有外戚某氏,遠隔城鄉,聞訃奔至。
22.大抵而言,延平、永初之際形成了以鄧后為權力核心,以鄧氏外戚、宮省宦官勢力和儒學朝臣為主導力量的持重保守的中樞格局。
23.第三股則是前朝昭帝的外戚,當今皇太后的娘家,留侯張家,張家時代詩禮傳家,一卷《太公兵法》,成就了家族赫赫戰功,大胤王朝三位兵圣,兩位就出自張家。
24.凌侍郎交結閹黨,投身外戚,貪墨萬端,其人禍不旋踵,大難不遠。
25.因嫉惡如仇、鐵面無私、耿直敢言,貴族外戚都很怕他,稱他為“冷面寒鐵”。
26.外戚躍躍欲試地準備統理朝政,宦官虎視眈眈地覬覦著皇權,士人的不平之鳴,遍野的饑民之聲,合奏成一曲悲哀的末世之歌。
27.皇帝年幼,皇太后臨朝攝政,外戚專權,任人唯親,吏治崩壞,加上已經太平了幾十年,飽暖思淫欲,各級官員沉醉于聲色犬馬,再無絲毫勵精圖治之心,朝廷上下一片文恬武嬉。
28.漢末名士群體與外戚宦官及其所代表的皇權的抗爭,是漢末政治的重要內容。
29.爾后三百年間,大權旁落,外戚干政,武家勢起。
30.東漢外戚,兩個妹妹皆為皇后,廣斂財富,鴆殺皇帝,時稱“跋扈將軍”。
31.公元,王莽篡漢稱帝,國號“新”,這本身就是一起外戚奪權事件。
32.宦官與外戚爭權日盛,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33.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及居位輔政,勤勞國家,直道而行,豈所謂“色取仁而行違”。
34.但是,幼君一旦長大,就憎惡外戚專橫,想壓制或者排除他們。
35.如漢桓帝時的外戚梁冀把持朝政十多年,“大起第舍”、“廣開園囿”,并掠取良家女子幾千人以供淫樂。
36.要是他在朝堂上擁有勢力,身為漢室宗親的他,何至于此讓一個小小的外戚欺負上門來。
37.唐玄宗時寵臣外戚楊國忠之子楊暄“學業荒陋”是朝野皆知的事實,參加明經考試理所當然在被“黜落”之列。
38.漢武帝劉徹立劉弗陵為太子后,立即將其母親,也是自己最寵愛的妃子鉤戈夫人賜死,以免將來母后和外戚干政。
39.但他的假想受到祖母竇太后輩表的顯貴外戚勢力的壓制,第一年就遭碰到重大挫折。
40.后來,慶純在輔佐漢安帝削平外戚鄧氏的勢力中,襄贊謀劃,又得群臣協力,一舉成功,功勛卓越,深得群臣欽佩。
41.外戚楊駿權傾中外時,想把女兒嫁給他。
42.正月望夜,惟明與堅宴集,林甫奏堅外戚與邊將私,且謀立太子。
43.外戚、士大夫針對宦官把持的這所監獄采取了爭奪與反制措施。
44.這個家族暗中有多少力量,總是諱莫如深,人們唯一知道的只是皇后梅沁春便是出自梅家,如果要分的話,這個家族便是鷹赤國的外戚。
45.西晉代魏以后,楊駿等人雖以外戚身份得以在短時期內干預西晉政局,卻只不過是弘農楊氏漢代地位影響下在歷史中的回光返照。
46.他知道梁冀以外戚身份當上大將軍,平時專斷朝政,凌轢大臣,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因此很看不慣梁冀。
47.陰世師可算的上是出身貴族,其父陰壽在北周的時候已經是朝中重臣,和當時還只算外戚的文帝楊堅關系不比一般。
48.自今已后,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家,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庭,妄說言語。
49.外戚專權,所以皇帝寵內侍宦官;宦官跋扈貪財,所以文臣士子鄙視;大臣們不擅于打理朝政,卻會黨同伐異,相互攀附爭斗,又引用外戚勢力和武裝力量。
50.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已,捏造罪名殺朝臣,終于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
51.大漢朝廷,由于帝王的奢靡和倒行逆施,終于走到了最后的盡頭,宦官當權,外戚爭寵,賣官鬻爵,外強中干,到了漢靈帝之時,已然搖搖欲墜。
52.孝宗因為皇后的緣故,優待外戚,追封岳父張巒為昌國公,妻弟張鶴齡為壽寧侯、張延齡為建昌伯,為皇后建立的家廟也十分壯麗。
53.這內親外戚的湊在了一塊兒,好家伙一大圓桌都不夠坐的,只好讓每家的孩子另外坐了一桌。
54.舊營軍士殺死新軍的日本教官,沖擊日本駐漢城領事館,并殺了閔謙鎬等依附閔妃的外戚重臣,意圖抓捕閔妃,同時要求大院君李昰應重新統理政事。
55.穿越后的何濤成為了另一時空的大涼岐王,然而昔日強盛的帝國已經江河日下!民亂日熾,外戚弄權,大廈將傾,看來做個太平王爺是不可能的了。
56.既然如此,恐怕就不能把離散部落很特殊地僅僅看成是道武帝為打擊外戚部落,“創建帝業的特別需要了”。
57.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苛捐雜稅沉重,國勢日趨疲弱,農民的生活極度困苦,各地民眾紛紛起義抗捐,最終都被各地官府所鎮壓。
58.若使泰始之朝,身非外戚,與袁粲群公,方驂并路,傾覆之災,庶幾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