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一百多年來的中國,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注意的多事之秋,從帝制時代到現代化國家的轉變歷程,也確實值得大書特書。
62.現在常說的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飲料,后來流傳到民間,于是“大街小巷,干鮮果鋪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
63.蔡鍔曾經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袖。
64.要言之,關注帝制中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無疑能夠為我們帶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和洞見,但是,它們并不可能對本書所概括的中國歷史的上述七個政治特征構成根本性的挑戰。趙鼎新
65.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www.9061xoxo.com
66.比如奉天實力派人物——張作霖對帝制問題不表態,反而提出要求將他的上級奉天將軍張錫鑾調走,否則“禍至無日”,面對這樣赤裸裸的要挾,袁世凱只能答應。
67.早年強調日本侵略中國,提出亡國之“二十一條要求”,并以最后通牒方式逼迫中國接受,即所謂“五七國恥”,逐漸為強調袁世凱為了實行帝制,屈服日本要求之所謂“五九國恥”所取代。唐啟華
68.袁賊世凱,狼子野心,以意思為法律,仍欲帝制自為。
69.字文泰以周禮改制,國號也采用“周”,以示期事業源于西周,皇帝制天王,下封公侯伯子男,模仿周六國設立六柱國。
70.勞乃宣于撰寫了《共和續解》,連同以前之《共和正解》合刊成書,名為《共和正續解》,其主旨是否定共和制,主張恢復封建帝制,還政于清室。
71.雖歷經朝代更替,在中國帝制時代幾乎一直保持著原始的形態。
72.然當日統率革命軍為華盛頓,使其人有帝制自為之心,亦未始不可自立為君主。
73.民國小學老課本,是吾國吾民推翻千年帝制后自然生長的童年,于滄桑百年后愈見純真。鄧康延
74.洪憲帝制一出臺,便遭到全國上下的唾罵和聲討,在家鄉被罵為漢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啟超更是稱其為“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
75.原來是洪憲帝制的擁躉阮忠樞,這位袁世凱曾經的手下紅人卻力排眾議,稱張勛此番舉動,雖然近于粗率,卻不失為烈烈轟轟之好漢。
76.洪憲帝制[袁世凱]
77.從秦至清的帝制時代,值得稱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數,除了打天下的開國君主,大多數守成君主,實在難以恭維。
78.他身上仍留著帝制時代與封建政治斗爭的標志。
79.歷史的悲壯曾多次感染世人,“碧血橫飛,浩氣四塞”,推翻帝制是一場持久的革命運動,但辛亥革命并不僅僅是改朝換代,更為關鍵的是思想啟蒙。
80.當袁就護國軍反對帝制征詢各地大員意見時,閻指斥唐繼堯等為“不忠不義不仁不智”之徒,懇請皇帝“褫革唐繼堯、任可澄、蔡鍔等官職榮典,宣示罪狀”。
81.對他來說,在被帝制支配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古漢語是統治者們為限制未受教育的大多數人的話語權蓄意扶植的。
82.王莽本人既是開國之君,又是亡國之君,新朝僅僅存活了,是中國封建帝制時代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83.本文將談到的兩場帝制,指的是洪憲帝制、張勛復辟;兩場運動,指的是反“二十一條”運動、五四運動。
84.章太炎論洪憲帝制失敗之關鍵,有所謂三個人反對三個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啟超反對楊度。
85.洪憲帝制是袁世凱遭世人唾罵的最為關鍵因素。
86.隨后,他與孫毓筠、嚴復等共同組織籌安會,為袁世凱稱帝制造輿論。
87.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永記孫中山。
88.憑借東羅馬帝國要發展一個巨大絲綢行業的意圖以及運用從薩珊王朝學到的技術,拜占庭教堂因而能給皇帝制造織物。
89.早期話劇稱為“新劇”,名字雖是從日本挪用,卻也呼應了反對帝制、建構新的民族國家、革舊鼎新的先賢的文化想象。
90.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www.9061xoxo.com帝制造句
91.從帝制時代到今日的**政權,中國領導人一直希望能阻止洪災發生。
92.即使中國早已推翻帝制多年,他仍然穿著長袍馬褂,拖著一根不合時宜的長辮。
93.清朝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從而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中國封建帝制時代。
94.隨著在東羅馬帝國發展一個巨大的絲綢行業的意圖以及使用從薩珊王朝學到的技術,拜占庭教堂因此能給皇帝制造織物。
95.不久袁世凱身死,洪憲帝制被廢。
96.洪憲帝制一出臺,他便遭到全國上下的唾罵聲討。
97.后因袁世凱復辟帝制,乃不得不出而參加護國運動。
98.帝制取消以后,石榴園被廢棄,逐漸成為亂葬崗子,民國時改為耕地,附近的村落被稱為石榴莊,沿用至今。
99.洪憲帝制告成,封徐世昌為嵩山四友之一,可以見了皇帝不稱臣的,而且還有個矮幾可坐,每個人,每年有兩萬元的年金。
100.配克英國帝制度量衡系統的一種干燥容積或容量單位,相當于脫或大約
101.在云南,李烈鈞與蔡鍔、唐繼堯發動了著名的護國戰爭,蔡鍔率第一軍出兵四川;李烈鈞率第二軍進軍兩廣;唐繼堯率第三軍鎮守云南,最終推翻了洪憲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