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膠東人習(xí)慣把戧面饅頭叫成“杠子頭”。
2.采育鎮(zhèn)上這家賣山東戧面大饅頭的店鋪很受當(dāng)?shù)卮迕駳g迎。
3.山東戧面饅頭,簡單的門面,然而門口長長的隊伍說明了一切。
4.有時候我老伴也會發(fā)面做戧面饅頭或者包包子讓我?guī)Ыo他們【戧面造句】。
5.鹵煮火燒比較在意的,一是豬腸豬肺一定要洗得干凈,一是火燒一定要戧面的。
6.“糖酥杠子頭”的特點是面硬,有嚼頭,缺點是因是“戧面”,涼了回鍋不好吃。
7.更何況,那面又必戧面,軟了不行,硬了不行,堿大了不行,酸了更不行。
8.鵪鶉蛋、盥洗室、戧面饅頭……這些都是我們?nèi)粘I钪谐3S玫降脑~語,而能正確聽寫的人卻很少。
9.所謂“戧面”就是在揉饅頭時,在已發(fā)好的面粉里再揉進(jìn)去一些干面,吸收一部分發(fā)面里的水分,這樣蒸出來的饅頭吃著筋道。
10.一袋共三個饅頭賣平均一個饅頭近錢,“身價”比一旁的戧面饅頭、風(fēng)味饅頭貴了一倍。
11.楊忠杰在傳統(tǒng)的戧面饅頭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豆包,也頗受喜歡。
12.目前,首批“丁香素餡水餃”、“肉丁饅頭”、“戧面饅頭”、“保定老豆腐”保定傳統(tǒng)小吃的申報材料已準(zhǔn)備齊全。
13.奶奶說這叫戧面饅頭,吃起來又筋道又香甜,好吃;過年時奶奶帶我去布鋪扯布,給我做新衣,還要去肉鋪買個大豬頭。
14.我喜歡吃戧面饅頭。
15.從昨天晚上開始,在鼓樓東大街一家經(jīng)營山東戧面饅頭的小店門前就排起了幾十人的隊伍,購買饅頭。
16.蒸過年的大餑餑工序很有講究,要經(jīng)過和面、發(fā)酵、戧面、揉面、造型、醒發(fā)、蒸、上色工序。
17.在機(jī)械和面、戧面、醒面的幾個工序后,經(jīng)過餑餑師傅的巧手揉、團(tuán)、揪、整,十幾秒的工夫,一個大棗餑餑就做成了。
18.在廠甸廟會,一家售賣山東戧面饅頭的攤位擺出了幾個大箱子,箱子中堆滿了幾百個單個包裝的饅頭,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
19.戧面可以使饅頭蒸得筋道些。
20.采用山東“戧面饅頭”的傳統(tǒng)做法,用面肥發(fā)酵工藝,成品色澤自然潔白,表皮亮澤,層次分明,充分體現(xiàn)傳統(tǒng)、自然的老味道。
21.在成都待了,我抽的依然是中南海,吃的是樓下賣的山西戧面饅頭,白天說的是魯西北味道的普通話,夢里說的則是純正快板味的山東話。
22.其主要原料是豬腸、豬肺和干豆腐,用大鍋鹵制,一般要在清早就開始“鹵煮”,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加入戧面做的火燒,待到火燒變軟,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