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這里的一草一木和朱熹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園內完好保護著朱熹第二次回鄉祭祖親手種植的櫧樹,歷經年歲月洗禮,至今已成參天大樹。
62.沒錯,儒家確實一直在變化,漢儒宋儒乃至清儒各不相同,從董仲舒那里就是一變,朱熹王陽明時代又有變化,康有為時代繼續變化。
63.朱熹寫挽詩二首:“天界經綸業,家傳忠文心,謀謨經國遠,勛烈到人深,廊廟風云斷,江湖歲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
64.大名府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的大名縣,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寫經碑等文物和大名府遺址。
65.于此配套的是他規定科舉考試不再以朱熹的注釋為標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統一答案。
66.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延平尤溪鄭氏寓舍。
67.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
68.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將親民改為新民,并作解說。
69.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70.奇跡,更是真實的神話與傳說,特別是具有不可模仿與復制性,一旦遠去,剩下的只是回憶,猶如南宋淳熙年間在江西上饒發生的朱熹與陸氏兄弟之間的鵝湖之會(造句網整理)。
71.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易九》底:同“的”。朱熹
72.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因金山寺的秀氣、靈氣,到此觀光小住,如抗倭名將張經、明代狀元翁正春、閩劇始祖曹學佺、宋理學大師朱熹等共位。
73.闕里牌坊、引桂橋、尊經閣、朱熹手植櫧樹、碑廊、虹井亭、朱緋塘、草堂、墨硯堂、寓石樓等體現朱子文化的建筑和景觀,透著書香和雅致。
74.、首绖、直領布大袖衫朱熹云:不當用衤蘭,蓋下已有裙。
75.朱熹深好其書,謂國家行且平定,中原必將審音協律,以諧神人。
7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朱熹也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
77.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朱夫子的話未必對,但是這個天下是屬于男人的,那么,它便是對的。
78.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
79.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拜題考川為“明經學校,詩禮人家”。
80.此書是朱熹門人記錄老師言論的匯集,如人在目前,讀來娓娓有味,與朱子精心結撰的著作比,更多一分活潑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