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在綜合評價我國水土流失敏感性區域差異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水土流失敏感性區劃方案。
122.中國南方水土流失大致可分為兩種,即散流侵蝕和溝谷侵蝕。
123.治理水土流失,恢復生態平衡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需要動員千家萬戶去治理千溝萬壑。
124.壟作區田作為水土保持措施已在黑龍江省丘陵地區推廣應用。
125.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毀林開墾,陡坡種植。
126.提出了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的原則、目標、范圍與內容。
127.如果土地就撂荒了,土壤直接暴露中日曬雨淋中,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壤進一步貧瘠。
128.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129.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統稱“兩工”,“兩工”是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主要投入渠道。
130.泥沙淤積問題是水土資源的保持,開發和利用中最受關心的事。
131.分析了水土流失的現狀和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開展水土保持的相應措施。
132.千萬不要讓舊電池中的廢液滲入到水土中!
133.過度墾殖,往往伴隨著林地減少,陡坡墾殖釀成嚴重的土壤侵蝕,水土流失主要物質來源于耕地。
134.結果表明,該水土環境效應綜合排序結果與石羊河流域的上下游行政分區一致,從上游到下游,水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負面效應急劇增大。
135.如果我們不作水土保持,濫墾山坡地蓋房子,無異于殺雞取卵。
136.南充市水土流失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區域是南部縣和閬中市,應該進行重點治理。
137.水源涵養林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防護林種,具有很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水質等功能。
138.對此提出了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
139.經評估,該區水土流失正處于青年期,潛在不穩定性。
140.南盤江上游生態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產生了水體的非點源污染。
141.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有突出作用。
142.謝師兄夫婦趕緊借用鄰居的房間打坐,感謝師父的照顧,讓他們一家人能在洪水土石流中,平安地下山,也祈求師父能化險為夷!
143.巖體物理力學性質較差,風化和水土流失強烈。
144.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也未得到有效解決。
145.興縣地處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
146.水土資源是亁旱區內陸河流域地域分異及綠洲發育的主要物質基礎。
147.專家把今冬頻繁的沙塵暴歸因于水土流失和過度伐木。
148.高速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和水土保持的影響較大。
149.采用典型調查和定位觀測的方法,分別選擇幾種不同樹種從改良土攘、改善生態環境和保持水土三方面進行了調查觀測。
150.他們能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他們的根可以保持水土、防止土壤腐蝕。
151.樹,是大地的孩子,根須盤踞為母親守護一方水土;樹,是大山的孩子,枝葉婆娑為母親遮擋一片陽光;樹,是太陽的孩子,蓬勃旺盛為母親奉獻一派生機。
152.目光短淺的亂砍濫伐行為,破壞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
153.它不僅占壓大面積的土地,而且還造成水土流失和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154.應縣有充足的水土資源。
155.與鋁脅迫對決明屬水土保持牧草幼苗根系的影響>>相似的文獻。
156.水土保持林的效益主要取決于林地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狀況。
157.這個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
158.Jonah是曼庫爾迪農業大學水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
159.但我國引進人才不能認識不清,還要注意“水土不服”等好些個疑難題目。
160.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161.究其原因,主要是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坡耕地比重高,一直采用傳統的廣種薄收的種植方式。
162.加強珠江流域水源涵養林建設和保護,綜合治理水土流失。
163.中國人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164.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工程速度加快。
165.公路沿線原地貌水土流失量及新增水土流失量之和即為全部的水土流失量。
166.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問題?防治措施。
167.爭正統,爭法統,搶靈牌,爭權奪利鬧名,戰天斗地整人,斗得氣候反常,水土流失,生態失去平衡,得不償失,還是全心全意與人斗吧。
168.這些材料有助于使得水土保持正確的平衡。
169.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體,加快退耕還林步伐和加速坡耕地治理是當務之急。
170.封山造林,既能生產木材,又能保持水土,一舉兩得。
171.防護林帶防止了水土流失。
172.針對東寧地方鐵路項目的水土保持,提出了生態修復的技術體系。
173.中國的黃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174.不同性質巖石發育形成的土壤其水土流失特點不同。
175.水土流失在丘陵地帶極易發生。
176.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平方公里。
177.破壞森林和自然植被導致水土流失。
178.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嚴重。
179.現行水土保持計畫之施工檢查制度已行之有年,且眾所周知。
180.以“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為例,探討了土壤侵蝕模數的監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