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學總須根柢經(jīng)史,否則道聽途說,東涂西抹,必有露馬腳狐尾之日。交好中遠如嚴幾道、林琴南,近如冒鶴亭,皆不免空疏之譏。幾道乃留洋海軍學生,用夏變夷,修文偃武,半路出家,未宜苛論。錢鐘書
2.“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
3.孟子對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發(fā)展,是明確提出了“用夏變夷”的概念。
4.兩廣總督基本承襲霍與瑕“以漢法約束之”、“用夏變夷”的策略。
5.你做事要用夏變夷,切不可粗心大意。
6."古圣先賢所謂用夏變夷者,李鴻章、丁日昌直欲不用夷變夏不止!"他認為李、丁講求洋學是敗壞風氣。[源自造句網(wǎng)]
7.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
8.文化認同不是說不太容易做到,中國古代的夷夏觀里核心是文化,以文化差異劃分四夷,追求的是用夏變夷,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夷夏觀,現(xiàn)在成為民族觀。
9.臣聞用夏變夷,未聞變于夷者也。
10.古代中國,在“華夷之辨”和“用夏變夷”的理念指導下形成的四夷朝貢關系體系中,四夷來朝是中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沒有專門的對外事務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