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而對于地方治理,則竭忠盡智,立足于“以禮義化民”。
62.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
63.天下有三門:由于情欲入自禽門,由于禮義入自人門,由于獨智入自圣門。揚雄
64.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張則國令行。上維不張,國乃滅亡。
65.禮義由孔氏,且貶道以求容,惡在其釋事而退也?
66.然而,人的先天惡性可以通過“化性起偽”即后天的禮義教化、法規約束使之棄惡從善。
67.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68.俗語說:"禮義生于富足,盜賊出于貧窮",可謂一語破的。
69.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
70.蔣介石要民眾把“禮義廉恥”結合到日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
71.我國傳統文化崇尚禮義、智慧,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提倡心平氣和、中庸之道。
72.中國儒家推崇忠孝安邦,禮義治國,注重現實生命的人文精神,而西方文化是理性的求知文化,強調以法治國、法律主治。
73.盛世開新景,文明吹神州。人人勤律己,品自德中求。身修通禮義,善懷天道酬。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4.儒家思想也提倡禮義廉恥,這種思想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東方社會根深蒂固。
75.腰挺堅貞脊梁,胸懷忠孝禮義,臉帶親善和藹,手扶孤寡老弱,肩擔社會責任,邁開文明步伐,意氣風發向前,共迎美好明天。
76.現在的人們大多利益熏心,或急功近利,在這樣的大環境的影響下,早便忘記祖宗們流傳下來的禮義廉恥。
77.禮義者,國之基也,而權利者,政之殘也。
78.我們國家一向堅持原則,講求信用,平等待人,歷來被譽為禮義之邦。
79.行藏出入禮義恭言必忠良信必從此格推來禮義通,一身福祿用無窮。源自造句網
80.以道德自我約束的方式,從源頭上弘揚核心價值觀,使其具象化、制度化,能促使人們明定是非善惡、禮義廉恥、珠規玉矩,彌補法律功能上的空缺。
81.沿襲優良家風,世代和睦相處“久伯崇尚守,世大樂雍熙,有緣生貴子,積累造洪基,禮義傳先盛,忠清裕后綿……”這是徐氏族譜上記載之世系。
82.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德治禮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83.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有禮義之邦的美稱,在現代社會中禮尚往來也是社會交際的常識。
84.民德不進,禮義不講,世風澆薄,廉恥道喪,人類豈不同于禽獸?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固有道德之精粹,應該是國人共同的政治語言。
85.練習者也學習一些跆拳道基本原理,例如:“禮義廉恥,克己復禮,百折不屈”。
86.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認為,“夏”的意思是禮義之大,“華”的意思是服章之美。
87.“中國雖云有禮義”,但一牽及到國家實質性利益,該殺老子的時候,殺老子,如揚廣;該殺兒子時,殺兒子,如漢武帝。
88.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
89.宏運慶萬禮大用守真源忠信懷仁德禮義學道先。
90.踏實勤懇工作,奉獻青春年華。勇于開拓創新,吐露奮進芳華。奉獻溫暖愛心,閃耀熾熱光華。崇尚忠孝禮義,天地徳厚物華。胸懷鴻鵠大志,共興文明中華。
91.‘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長期積淀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就形成了中國文學反對越禮縱欲,主張‘樂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傷’,要‘發乎情,止乎禮義’。
92.天下蒼生何軌則?三般法度禮義廉。
93.王化之本,在于使民養生喪死之備足,然后導之以禮義,責己矜窮,則斯民集矣……
94.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95.禮義生于富足,盜竊起于貧窮。王符
96.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和。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德有余而為不足者謙,財有余而為不足者鄙。
97.下聯本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卻少了恥,該是“無恥”。
98.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
99.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而國之將亡,必出妖孽。
100.中華立國,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
101.當然,古代的愚忠、愚孝等封建糟粕,應該被扔進歷史垃圾堆,但一個官員需要對國家忠誠,對父母盡孝,對百姓講信用,講誠信,也要懂得禮義廉恥。
102.今日革命軍人同志會開成立大會,結論以“親愛精誠”之外,加以“禮義廉恥”四字。
103.鴻荒之世,圣人惡之,是以法始乎伏犠而成乎堯,匪伏匪堯,禮義哨哨,圣人不取也。
104.’‘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105.之意,又表示著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是大明世代遵守的道德規范。
106.民知畏法,而無禮義;于是中圣乃設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儀,明父子之禮,君臣之義,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棄貪鄙之心,興清潔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