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造句,科舉造句大全

121.落第士人是科舉制度實行后的產物,是被科舉所淘汰的士人群體。

122.明后天您就要去科舉了拿千字文做什么?

123.科舉制是在廢止的。

124.而名為“阿芙樂爾”的療養基地位于利佩茨克州境內風景如畫的頓河沿岸,周圍遍布名勝古跡,起拍價為盧布,在莫斯科舉行拍賣會。

125.君配張氏,妾吳氏、劉氏,子四人,庶燾咸豐辛亥科舉人;庶蕃壬子科舉人,候選知州;庶昌以諸生獻策闕廷,天子褒嘉,特授知縣候補,直隸州知州;庶言咸。

126.你裝,你繼續裝,十年讀書就是為了這一天的成績,居然表現出不知道,尤其是裝的還這么像!“少爺,今天是科舉考試看成績的一天。

127.古人出名靠科舉,今人出名靠網絡。把自己的隱私與一個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跟全國人民分享,那叫網絡紅人!

128.蒙古貴族起于漠北,不重視科舉,滅金后,只舉行過一次科舉考試,此后廢除科舉近八十年,徹底斷絕了儒生的仕進之途。

129.據說當年丁老爺子科舉時候,官場非常腐敗,丁老爺子一氣之下罷筆長嘆,揚長而去。

130.在科舉時代,經過鄉試、會試、殿試,得第一名者,稱“三元及第”。

131.在歷史那散亂隨意的腳步當中,三年大比的科舉制以它的規整而緊湊的節奏引人注目。在歷史跨入了二十世紀的門檻之后,它才終結了前進的姿態。在嶄新的世紀里,很多舊的東西死去了,人們記憶中保留的是這些事物臨終前衰老而丑陋的面孔,這些長壽的死者沒有得到一個應該有的體面葬禮就被人淡忘了。張宏杰

132.你說大清朝完蛋在哪兒?甭騙我,說什么孫中山呀、革命黨呀。清朝滅亡,就是因為廢除了科舉制。

133.據說這項折桂的名字來歷還有些意思,那是他父親在世時,期望他這唯一的獨生兒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舉考試中,一舉奪的頭名狀元,來個蟾宮折桂。

134.劉海峰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科舉考試史、教育史與高考改革問題專家,“科舉學”學科的開創者。

135.左側凸刻“龍飛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系為壬子科舉人吳名勛所賜”等字樣。

136.在圣元大陸,諸葛亮因為曾保蜀國百年江山,功蓋天下,科舉的請圣言中年年都有他,從無例外。

137.從設計原則上看,科舉制遵循著平等競爭的精神,打破了門第出身對人的限制,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調動起整個社會的精神資源。應該說,作為社會政治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和世人皆知的四大發明相比,它毫不遜色。張宏杰

138.“賓興研究”是科舉學的新興研究門類。

139.唐代的科舉也不像明、清那樣一層層地考上來,錄取也不完全看幾篇詩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會上為之吹噓并推薦才能應試登第。

140.東莞市委*記徐建華在會上回顧了東莞教育歷史,他說,東莞歷史上素有尊師重教、崇文尚德的優良傳統,在廣東屬于科舉發達地區。

141.于此配套的是他規定科舉考試不再以朱熹的注釋為標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統一答案。

142.年內,該科舉辦了一次推廣安全研討會,出席人數有。

143.蘇格蘭的高爾夫演變十分迅速,首次公開賽在普瑞斯威科舉行,由優秀的專業球手爭奪冠軍。

144.他在十月間,繼續同西斯科舉行了頻繁的會談。

145.延佑初行科舉,鄉貢會試皆中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薦賢拔滯,知無不言。

146.進士作為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是舉業的終點,又是仕途的起點。

147.他在小說中無情地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弊病。

148.而陳、呂后來皆悔其少作,體現了永嘉事功之學與科舉虛文的深刻矛盾。

149.比如盛唐時期,由于科舉制度的需要,干祿字勢就成了時書的審美標準,人們從審美上關心的也都是實現這種書寫的法度與功力。

150.判是盛行唐代官場,用四六駢文書寫的司法文書,也是應試考生科舉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151.“桃李門墻開遍了,東風何時到梅花?”顯然,他是想得到老師的一些鼓勵,繼續在科舉中奮爭。

152.如中國館藏最早的唐開元二年紙質公文檔案;國內現存唯一一件“金書鐵券”,也就是傳說中的“免死牌”;光緒二十年科舉“大金榜”等。

153.經過八股科舉所選用的人員是不合時宜的,進入官場更是鳳毛麟角。

154.在“三元及第”四個大字的牌匾下,中國科舉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狀元陳繼昌的銅像更是成了許多父母告誡孩子好好學習的“教育基地”。

155.他是八股科舉制度的虔誠信徒,他真誠地捍衛舉業,最終成為八股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156.科舉奪元,往往與月亮掛起鉤來,故有“月中折桂”和“蟾宮折桂”之詞。

157.江騰,原名江無競,出生于廣東省名門望族,祖父為晚清最后一屆科舉考試進士江孔殷,是清末廣東文壇“四大金剛”之一。

158.科舉制度在明清時代趨于成熟,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三場考試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159.但事實上,到了宣統二年,還出現中第舉人的喜報,反映出清政府廢科舉制度的不徹底性。

160.制舉是科舉的一種取士科目,由皇帝特別下詔舉行考試。

161.因此,當隋唐時期開始以統一的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的時候,這一新的選才制度對天下的讀書人來說,不啻"再生父母"。

162.這口古井雖歷經千年滄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聳立,就連中國封建科舉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狀元陳繼昌的親筆題詞也清晰可辨。

163.科舉學不僅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而且其研究內容具有廣博性和現實性。

164.吳少俠何故明珠暗投?桃花王朝自古重武輕文,以科舉入官恐遭武官百般打壓。

165.孫均銓,清乾隆甲寅恩科舉人,嘉慶戊辰科進士,永順府教授。

分頁閱讀: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