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部書急著出版上市,校對的品質并不精審,魯魚亥豕的情況為數不少。
2.這些格言條條精審,內容完備,文詞淺而易曉,而蘊義又深可玩味,被譽為“醒世箴言,成功秘訣”。
3.作者看重的,是“爬羅剔抉”后的所考是否確鑿無誤,所論是否精審允當。
4.然理最為幾微精審,而不易至也。
5.黃宗羲“一本萬殊”的史學思想,精審明辨的學術史分析法,都是中國傳統史學思想中的寶貴財富,對中國傳統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6.鄭玄的《儀禮注》和《周禮注》一樣,文字精審,要言不煩,博綜眾家,兼采今古文,受到廣泛的歡迎,成為《儀禮》研究的不祧之祖。
7.他立足于我國的文化傳統,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爐,并鑄廣博的知識與精審卓識于一體,使豐富的原創性發現和堅實的學理性論證二者達到完美的統一。
8.所述必溯源析流,且論斷精審,要言不煩,堪為晁氏知音。
9.文以識為主,認題立意,非識之高卓精審,無以中要。劉熙載
10.常清于幕中潛作捷書,具言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事頗精審。
11.自古以來解經者雖眾,但是穿鑿附會者多,精審者少。
12.你的這篇報道還需要寫得精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