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為有了路,這個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民族一夜間從原始社會跨進社會主義,紛繁的外在文明沖撞著這個古老的鄉(xiāng)村。
2.這是一個崇拜太陽的民族,有語言沒有文字,幾十年前還在結繩記事。
3.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
4.但文字的簡化應有一個極限,也就是說,如果字形所指的詞義已經(jīng)趨筆畫最少時,文字將趨于定型,否則將重歸結繩記事時代。
5.遠古時期人們結繩記事,后來才使用數(shù)字和文字。
6.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蓏。
7.豎列的結繩,一條為“一十”,二條為“二十”等。
8.因而“上古結繩記事,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9.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10.我們至少是我不再是嬌滴滴的孩子,我知道面對高峰,我們須自己去搭造階梯;遇到山崖,我們要自己去連結繩索。
11.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度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不識字的人們甚至還在結繩記事;每逢冬季,大雪封山,進出兩難。
12.人類一直在與讀書為伴,無論是結繩記事,刻字甲骨,還是青燈黃卷,網(wǎng)上遨游,讀書與人類進步總是如此親密,與事業(yè)成敗總是如此關聯(lián)。
13.使民眾重新回歸到結繩記事的太古時代。
14.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
15.千百年來,這里的氏族部落刀耕火種、結繩記事、住茅草房,女子紋面,山外人稱其為“俅人”。
16.遠古時期,人們有結繩記事的傳統(tǒng)。
17.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
18.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蒙學初開的小學生,從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飛的成*,從門外漢到專才,從人類的結繩記事到今天信息時代的來臨,教師的作用時時刻刻貫穿于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整個過程。正像人們所共識的那樣:社會的發(fā)展依靠教育,教育的發(fā)展依靠教師。教師的默默辛勞換來了人類文明的勃勃生機。
19.作者對此解釋道,人類早期“結繩記事”,報紙本身就是一種記錄事件的文化符號,所以把它作為編織材料。
20.古韃靼最早調(diào)撥軍馬,就是結繩記數(shù),差人傳達,急于星火,開創(chuàng)了“結繩治軍”。
21.從結繩記事到刻契鑄鼎,從甲骨金石撰文為錄到簡牘縑帛紙墨為憑,檔案,作為人們記錄生活的真實憑證,一路與人類文明同行。
22.人類從蒙昧步入文明,創(chuàng)制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時代。
23.結繩記事誕生了最初的編織技術。
24.結繩而治,安得鐫文告成!夷吾又云:‘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禪。
25.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26.黎族木刻文化始于刻木記事在人類的早期特別文字發(fā)明之前,先民們?yōu)榱吮阌谟洃浐突ハ嘟涣鳎l(fā)明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或用某種物件記事的方法。
27.這本結繩記事般的圖書,訴說了涼山諾蘇人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輝煌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28.人類最初結繩紀事,后來發(fā)明了文字,刻在泥版上、甲骨上、竹簡上。
29.刀耕火種,結繩記事,被外人稱為“俅扒”“俅人”,直到才有了自己的族稱。
30.“結繩記事、滴水計時”“伸掌為尺、手捧為升、邁步立畝”等,即為一些最簡單的計量標準。
31.他根據(jù)天地萬物的變化,創(chuàng)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fā)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
32.天皇氐的時候,人們還不會結繩紀事。
33.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34.在殷墟甲骨文字中,保留了一些關于上古結繩記事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