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國自攻克土耳其后,財殫力竭,雅不欲再啟釁端,加以圣明俯納臣言,解放崇厚,以解其疑,辦各案以杜其口,故其君臣悅服,修好輸誠。
2.由于首領尚未發話,他們也不敢輕起釁端,所以只是略作阻擊。
3.陛下屢敕臣承奉契丹,勿自起釁端;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4.你執意不肯,卻主何意?假若此時依了孫家,那見得女兒有此丑事?這都是你自起釁端,連累女兒。
5.皇太極要求嚴懲朝鮮挑起釁端的大臣,同時造船發兵攻入江華島,獲朝鮮王妃、王子及閣臣等人。
6.使俄者必使外無以啟其釁端,所謂樽俎之間,折沖千里者是也。
7.汝等不加細思致想,掀起學難,招致釁端,辱沒學館,做下此等菲薄尊長、擾攘學宮之事,全無些許繩墨規矩,豈不怕儒、法、兵三家嗤笑我墨家之家聲門風耶?
8.又尋個釁端,把一個好人竟說與妹子通奸,捏他強盜,也要害他性命,幸喜得逃走到他們山上住了幾時,方送上北京去了。
9.近聞京城內外,奸民以拳會為名,到處張貼揭帖,搖惑民心,事關交涉,深恐釀成釁端。
10.釁端既開,倉皇無措,遷延日久,群議蜂起,有的專矜意氣,有的專便私圖,既少切中竅要之論,也無公忠體國之心,忽剿忽撫,迄無定見,以致釀成目下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