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此,老夫愿意替王爺鞍前馬后,效犬馬之勞!葛大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還望葛大人三思!
2.劃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但始終不見蹤跡。
3.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
4.仁宗皇帝在位期間勤政愛民,且身邊還有包拯、狄青等賢臣輔佐,真是天下太平、五谷豐登、萬民樂業、路不拾遺。
5.葛大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還望葛大人三思!
6.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妨臣,則賢臣不至。荀子
7.丹書鐵券,上品鐵器,故老相傳是某個賢臣告老時先皇所賜,以表彰他畢生對帝國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讓他返回故土后可以建一處莊園頤養天年。
8.后漢之所以傾頹,是因為“親小人,遠賢臣”。
9.皇上若要殺盡賢臣良將,誰來安邦定國,抵清外辱。
10.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大人敬賢禮士,愛惜性命,心系天下,如不嫌棄小人愿生死相隨,永不離棄!
11.可是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這位賢臣到死也沒想到他那個恭順有加的學生會在他死之后反攻倒算。
12.這位通古達今的陳宮,聰明一世,卻忘了一句古訓:"良鳥擇樹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13.伏羲是上古時候的圣賢帝王,但就算圣賢到伏羲的程度,治理國家也必須依賴賢臣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然后得天下大治,這是帝王欲使天下臻于大治的不二法門。
14.仙凡路隔,水陸殊途,今下界洪水為災,獸妖肆毒,已有凡間帝主,簡派賢臣,專司其事。
15.處事果斷的賢臣萊國公杜如晦。
16.民為邦本,本固而邦寧,這個道理古今圣君賢臣是知道的。
17.當時,名士許劭曾經說過:曹操是治國之賢臣,亂世之奸雄。
18.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羅貫中
19.她從未恃寵而嬌,而是照舊勤儉吃苦,以智慧輔佐齊宣王重用賢臣,重振朝綱。
20.賢臣身帶殘疾,焉能行走得動,只得又雇了兩個趕程驢,搭上褥套;小西扶持施公騎上,然后自己就勢也就乘上,前后順著大道行去。
21.現在我擔憂的倒不是流星的出現,而是國君貪戀酒色,親近小人,喜聽讒言,疏遠賢臣,長期下去,災難必然降臨到我們齊國。國君的這些過失,靠祈禱是幫不了忙的。
22.希望陛下能引以為戒,躬自反省,敬天愛民,親賢臣,遠小人,再興大漢。
23.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24.只因欽限要緊,賢臣也顧不得殘疾勞碌,饑餐渴飲,夜宿曉行,按站雇驢,盤桓前進。
25.自大唐開國以來,幾任明君殫精竭慮,無數賢臣業業兢兢,造就了史所未有的煌煌盛世。
26.明憲宗年間,宦官弄權,濫殺賢臣。
27.后世的人鬼之祭,并不限于先祖,還包括歷代帝王、先圣先師、賢臣、先農、先蠶、先火、先炊、先醫、先卜等。
28.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荀子
29.賢臣只為民情,絕無反悔之處,只知為官與民除害,誠謂事君能致身,快樂而無怨。
30.珠樹家珍,流傳圣主賢臣之頌;槐堂世相,記載忠臣孝子之名。
31.前昔寇兵部為放出太子,至今還羈囚獄中,但他乃忠義之臣,況救太子亦有功于陛下,緣何反將此忠義賢臣囚禁下?是理所不該也。
32.也有一種稱贊是助人為善的,這就是所謂的“鼓勵性的稱贊”。許多賢臣曾以此術施于他們的君主。當稱贊某人是怎樣時,其實他們是在暗中指點他應當怎樣。
3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34.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35.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淮南子
36.從今日起,朕自當勤學帝王之道,親賢臣,遠小人,節用愛民,賞罰有度。
37.可是想要成就霸業,那些并無赫赫之名的賢臣,才是真正的基石。
38.像什么一代天驕啊,唐宗宋祖什么的,隨處可見;賢臣良將更是俯拾皆是。
39.漫漫人治史,使古人常把“盛世”的想象寄托在“明君賢臣”身上,最終逃不過“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治亂循環。
40.經過明君賢臣二十幾年的努力,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天下大治,大唐進入全盛時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41.當今天子昏庸無道,信小人遠賢臣,是非不辨,賞罰不明,忠奸顛倒,殘害忠良,屠誅無辜。
42.十難不險,則賢臣不用;用臣不賢,則國非其國也。
43.愛他,送他去宋朝,那里有仁君賢臣,繁華盛世,名士風流,遺澤千年。
44.暫唐太宗親信賢臣,國家大治。
45.正是基于臣民心態,古人才會將治國希望一味寄托于明君賢臣,到頭來卻總逃不過“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率。
46.與其勉為其難地維持“德才兼備”的仁君賢臣神話,還不如在官員為官之前就由公眾來剝個精光。
47.為報答圣恩,為臣愿以身許國,肝腦涂地,在所不辭!朝中賢臣文學,濟濟一堂,可輔佐朝政;邊關良將勁卒,聲遏行云,可保衛江山。
48.親賢臣,遠小人,有這些賢人君子輔政,朝政為之一清,很快國家的經濟和整體實力就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