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文天祥忠義之后,風俗淳厚,懂禮謙讓,崇尚氣節,富貴而言視如糞土,天地浩然正氣也。
302.女人結婚時穿白色長裙是一種傳統風俗。
303.但隨著三峽大壩的水位上升,這些低地農村將消失。各村的特有風俗也不例外。
304.好貼,多多學習呀。學習語言還不夠,更要學該國的民族風俗,和語言習慣。
305.受生活習慣影響形成的風俗習慣。
306.好法律是由壞風俗創造出來的。
307.一個開發商如何正視從風俗到流行到媚俗的壓力?
308.我們必須遵從該國的風俗。
309.然天下風俗法度一切頹壞,……陛下誠心想用臣,恐怕不能太快,謂宜先講學,使朝中大臣們對我所學本末不疑,那時候再用之,就可達到事半功倍了。
310.學者們冒險到遙遠的王國去觀察那里的風俗。
311.溪口鎮的各界人士,四明山的和尚道士,一應全到,蔣斯千決定按照風俗連擺三天流水席。
312.您還可以附上風俗類的說明。
313.瀘沽湖畔居住的納日人,婚姻獨特,風俗獨特,家家之主,皆為女性,其家庭成員血緣,均為母系血統。
314.我們盡量習慣當地風俗。
315.這一風俗中斷了30年后又興起來了。
316.這樣,人們一看九鼎,便知當地風俗,鬼怪,以避兇就吉。
317.燃放爆竹可以說是中國民間一個十分重要的風俗習慣。
318.一個外國人通常不熟悉別國的風俗習慣。
319.在巴西風俗中,紫色和黑色是喪服的顏色,要避免送紫色或者黑色的禮物。
320.但是,改變風俗習慣,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期的事,并且這是少數民族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加以干涉。
321.隨著時間的推移,舊風俗習慣有被忽略的趨勢。
322.風俗散亂消失的社會,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社會。
323.了解說英語國家的文化及風俗習慣。
324.在中國,除夕晚上吃餃子的風俗很盛行。
325.京劇結合了音樂、話劇、。舞蹈和雜技于一身。它的戲裝非常精致。道具很少。都是根據古老的傳統和風俗制成的。
326.這種風俗起源于明代。
327.這不光是由于他們的風俗習慣。
328.我想這些風俗不久就會逐漸消失。
329.這些風俗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
330.春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盡管我們民族眾多,幅員遼闊,但是千百年以來,還是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331.曾國藩開創的湘鄉文派是建立在湖南固有的“情韻”和“義理”兩個文學傳統基礎之上,也取決于湖南地域獨特的地理和風俗。
332.讓我們比較一下兩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333.此外, 他們斷言歐洲的傳統仍然是美國文化和風俗的中心。
334.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為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著,要發自內心去感受。
335.長征隊伍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紅軍指戰員入鄉隨俗,處處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受到熱烈的歡迎。
336.當年,超度孤魂野鬼的一種重要風俗是“放河燈”,還有“放焰口”,據說都是作為對孤魂野鬼的超度和安撫。
337.文字,道之載,以始皇之嚴烈,未可強奪;風俗,德所綿,當漢武之威遠,不能凌易;故漢胡以降,民人俱可自存文法。
338.研究風俗習慣只有在接受了某些先決命題之后才能有所得益。
339.或者只是古代某些異教徒(舉行宗教)儀式遺留下來的一種無害的風俗?
340.這個村子是舊風俗習慣盛行的地方。
341.它必須突破世代相傳, 深入肌理的日本風俗習慣。
342.苗家走親、婚嫁,仍保留“攔路”和“卡鼓”的風俗。
343.他得適應他們的風俗習慣。
344.舊的風俗習慣很難一下子改掉, 因此傳統的舞蹈對他們仍然有較大的吸引力。
345.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346.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布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
347.你知道不同的國家的不同的文化和風俗 嗎 ?
348.他們不僅給鎮安帶來了大量人口,增加了勞動力,也將他們原籍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傳播開來。
349.老人畢竟度過了漫長歲月,見識自不是我們這些年輕人可比的,特別是對古老相傳的風俗習慣的了解,更是如此。
350.按當地伊斯蘭教的風俗,年尊之人領著孫女來邀請,這是穆斯林的最高禮節了。
351.良心的法則,我們自詡為出自天性,其實卻源于風俗。
352.不同地區的風俗“迥然不同”。
353.三國時社會風俗對再醮之婦,并不歧視。
354.我們吉林人都喜歡看吉劇87653.com,這是地方風俗。
355.我們的祖先將這些風俗習慣傳給了我們。
356.這一天是小楊勇滿一周歲,按照風俗習慣,隨公府設宴慶祝,各王公貴族都有賀儀,就連宇文護也都送來了貴重的禮物,皇上也有恩賜。
357.當一個小小的心念釀成成為運動時,便能成了風俗;從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決定你一生的成敗。
358.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
359.舞臺表演通常反映出當時的風俗習慣。
360.《風俗通義》,武王封箕子于朝鮮,因氏焉。